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1]],严重威胁着人体的心脑血管健康,更有增加心梗、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同时,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能加剧高血压病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加重。目前临床上常使用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药物来治疗高血压,那么,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有什么区别呢?这两类常见降压药,谁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更“适配”呢?
从血压管理平稳性出发,看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有什么区别
对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如遇血压突然波动,很容易引起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进一步阻塞血管,引起急性心梗或脑梗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因此,降压控压要尤为注重平稳性。
以目前临床使用广泛的硝苯地平控释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为例,两者同属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其降压原理和适应症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L型钙通道,将钙离子隔离在细胞外,从而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压的效果。同时可以降低心脏后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有助于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因此,它们都可以用于高血压、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3]][[4]]。
而相较于硝苯地平控释片通过改革剂型来实现药物治疗的平稳性,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从“根源”入手,通过同时阻断L型和N型钙通道,让钙离子地与细胞膜结合及解离更为缓慢[[5]][[6]],如此一来,血压下降的速度将会更加平缓。一般来说,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后,血压会在4-8小时内逐渐下降,不激活交感神经生理反射,从而不易引起头疼、心跳过速等不良反应。同时,它还能有效改善动脉弹性,减少血压波动,保持血压长期平稳。实验数据也证明,苯磺酸氨氯地平对24小时血压的平稳控制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7]]。从长远来看,坚持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将血压波动长期稳定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继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
综合来看,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降压控压双平稳的表现上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对于高血压合并斑块人群来说,它可有效减少因降压速度过快、血压波动过大而造成的心脑血管事件。
从血压管理持久性出发,看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有什么区别
除了平稳达标之外,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要想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全程管理同样重要。因此,要优先选择长效制剂的降压药[[8]]。
二者对比来看,硝苯地平控释片为第二代长效降压药,半衰期为24小时[[9]]。而苯磺酸氨氯地平是第三代长效降压药,半衰期为30~50小时,每天只需要服用1片,就可以给予血压长达30小时以上的超长保护。
同时,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本就属于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因此,做好清晨血压管理可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10]]。而得益于超长药效,苯磺酸氨氯地平能有效覆盖清晨血压的峰值时段,控制血压晨峰程度,不会留下空窗期,即便偶尔漏服,对血压的影响也更小。
因此,苯磺酸氨氯地平在长效持久以及清晨血压的控制上要优于硝苯地平[[11]]。
从血压管理安全性上,看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有什么区别
对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人群,苯磺酸氨氯地平相比硝苯地平控释片能显著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12]],实际用药也更安全。
相较硝苯地平控释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引发头晕、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小,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脚踝水肿,一般不需干预即可减轻。且原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拥有丰富的临床安全数据以及全面的医学循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充分验证,广受国内外权威和患者认可,适用范围更为广泛[4],长期服用也更安全。
总之,关于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有什么区别,从血压管理的全程化角度出发,二者在平稳性、长效持久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相较硝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凭借降压控压更平稳、更长效、安全性更高等优势,与高血压合并斑块人群的“适配度”更高。除了选对适合的降压药,各位高血压患者还要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以便趁轻趁早科学控制血压,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危害。
[[1]] 刘溯,杨宇红.老年高血压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021):85-86.
[[2]] 薛琴,XUEQin.血压波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海军医学杂志, 2009, 30(2):4.
[[3]] 络活喜说明书2023年6月23日版.
[[4]] 拜新同说明书2014年5月18日版.
[[5]] Furukawa T,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997;121(6)1136-40.
[[6]] Takeshi T, et al.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ertension. 2003;25525-535.
[[7]] Qi-Fang,Huang,et al.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9;21:648-657.
[[8]]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9(3):169-175.
[[9]]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等.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7):28-126.
[[10]] Mike M, et al. Br J Cardiol. 2008;15:31-4
[[11]] Ferrucci A, et al. Clin. Drug Invest. 1997;13(Suppl 1):67-72
[[12]] Pitt et al. Circulation. 2000: 102:15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