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精神卫生中西医协同健康发展,2025 年 10 月 31 日,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主办、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心理健康分会承办的 “首届精神卫生中西医协同发展大会暨 2025 首都国医名师王彦恒教授学术交流会” 在北京举办。大会聚焦精神卫生领域中西医协同的实践痛点与发展方向,通过主题分享、学术研讨与圆桌对话,为行业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尤其围绕首都国医名师王彦恒教授的学术思想展开深度探讨,为中西医协同治疗精神疾病提供了多维度思路。
在备受关注的圆桌会议环节,赵振海、康玉春、张晓钢、杨晓、李丽单五位精神领域专家,以‘如何推动 “中西协同、身心同治” 再上一个台阶?’为核心议题,结合王彦恒教授的学术传承与自身临床实践,展开了层层深入的对话,让中西医协同的 “守” 与 “创” 成为讨论焦点。
作为王彦恒教授学术思想的核心继承人,康玉春首先从学术传承的角度分享了感悟。他表示,跟随王老多年,最深的体会是其学术思想中 “以患者为本” 的核心价值取向 —— 精神疾病治疗的关键,不仅是控制症状,更要尊重每个患者的个性与特点,让治疗助力患者的身心舒展与生命成长。“在临床中,我们常遇到症状相似但病因、体质差异极大的患者,若只套用固定方案,效果往往不佳。王老始终强调‘不能只看见病,更要看见病后的人’,这也是中西医协同的重要前提 —— 西医精准控症,中医辨证调体,最终都要回归到‘人’本身。” 康玉春的分享,为后续讨论奠定了 “以患者为中心” 的实践基调。
随后,王彦恒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张晓钢,从王彦恒教授的师承渊源与临床特色切入,进一步解读了中西医协同的 “根基” 所在。他介绍,王老的学术之路兼具传统中医底蕴与现代临床视野:1956 年进入北京汇通中医讲习所,师从北方伤寒派大师陈慎吾,打下了扎实的中医经典基础;1961 年起在北京安定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01年又在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创办中医精神科,多年实践中形成了 “中西医结合应对精神疾病” 的独特思路。
王老的学生贾竑晓、康玉春于 2014 年主编的《中医论治精神药物不良反应》,书中总结了王老学术思想的精髓,详细讲解了26种精神科药理性疾病的中医疗法,为如今的中西医协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而如何运用中医优势弥补西医短板,正是协同的核心价值所在。
讨论随之迈向更深的核心——即“守正创新”的实践维度:“在今天的中西医协同中,哪些‘正’必须坚守,哪些领域又可以大胆‘破与立’?”
作为长期深耕中西医结合临床的精神科医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赵振海首先回应了 “守正” 与 “创新” 的关系。他坦言,精神科临床素有 “诊断难、治疗难、复发率高、康复率差、治愈率低” 的痛点,核心原因在于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常处于 “对症调控” 的阶段。
在赵主任看来,“守正” 的关键在于坚守中医 “整体辨证” 的核心思想,不能为了追求 “协同” 而让中医沦为西药的 “辅助工具”;而 “创新” 则可体现在诊断、治疗、非药物干预等多个层面:诊断上结合西医规范明确病情,同时用中医辨证细化体质差异;治疗上用中药缓解长期服用西药的不良反应,同时增强疗效;非药物干预上,可将八段锦等中医传统疗法融入康复过程,帮助患者重建身心平衡。
赵主任最后强调,“中西医协同不是‘1+1 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创新融合,让两者的优势都能最大化。”
北京中西医结合精神与心理疑难病专家会诊中心特聘专家杨晓,则从中医理论体系的传承角度,进一步阐释了 “守正” 的内涵。她认为,中西医协同的 “正”,首先是中医几千年沉淀的核心理论 —— 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理论,以及望闻问切的辨证方法,还有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的个性化治疗原则。若脱离中医辨证,仅用中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失去了协同的意义。同时她强调,“守正” 不代表 “守旧”,创新的关键在于主动融合西医的先进成果。
北京中西医结合精神与心理疑难病专家会诊中心特聘专家李丽单,则聚焦王彦恒教授的核心理论,补充了 “守正” 的另一重维度。她表示,推动中西协同,必须坚守王老 “脑主神明” 的理论体系,以及 “精神障碍,以通为本,脏腑失调,以和为先” 的治疗原则。在她看来,这不仅是王彦恒教授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更是中医介入精神疾病诊疗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她强调,精神疾病从表面上看,病症似乎集中在脑部,但实际上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联。“以通为本” 的核心在于打通体内气机运行的阻滞,“以和为先” 则是调和脏腑之间的平衡状态。这种中医诊疗思路,与西医通过 “调节神经递质” 来干预精神疾病的思路形成了有效互补,也成为中西医在精神卫生领域协同发展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石。
在圆桌对话尾声,围绕“如何推动‘中西协同、身心同治’再上新台阶”这一问题,五位专家从不同维度提出了系统建议。李丽单指出,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的作用规律,夯实科学基础;另一方面应始终贯穿“身心同治”理念,以仁爱之心服务患者,以人文温度辅助治疗。杨晓引用《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念,强调应兼顾“精准”与“整体”:借助西医明确诊断、控制症状,再以中医整体调理,促进阴阳平衡,助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张晓钢进一步提炼逻辑,指出“中西协同是路径,身心同治是目标”,二者需在传承中创新,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康玉春回归本质,强调关键在于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围绕患者个体需求灵活施治,加强医患沟通,引导患者主动参与,从而最大化“身心同治”效果。赵振海从实践出发,建议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建设既懂中医辨证又通西医规范的团队;同时积累临床数据,形成可复制的诊疗路径,推动“中西协同”从理念走向常态化临床。
五位专家的对话虽角度不同,但核心共识高度一致:精神卫生领域的中西协同,“守正” 是根基 —— 坚守中医整体辨证思想、以患者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及王彦恒教授等前辈积累的临床经验;“破立” 是动力 —— 突破中西医 “各自为战” 的思维局限,在诊断融合、疗效互补、副作用管理、非药物干预等领域大胆创新。
此次圆桌对话不仅让 “中西协同、身心同治” 的实践路径更加清晰,更让行业看到王彦恒教授等前辈的学术遗产,为中西医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新一代医者通过技术融合、模式创新,正让传统中医智慧在现代精神卫生领域焕发新生。随着更多临床经验的积累、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精神卫生领域的中西协同,必将在守正创新中,为患者创造更优的诊疗方案,开启行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