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 >> 精神

学会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

      近日,记者在本地网站发现网友自传的一段中学生打架视频。就因一句:“你长得丑!”一女生便纠集其余几名同学暴打另一名女生并严逼该女生做出有损尊严的行为,自掴、下跪、鞠躬……殴打时间将近4分钟,最后在附近店铺老板的劝阻下愤愤离去。

     在殴打的过程中,一名穿白色校服的女生拿着手机问正在打人的另两名女学生说:“要不要来点音乐?”打人的女同学回答:“那就来首high点的音乐,节奏感强点的,打起来才有节奏。”被打女生在拳打脚踢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反抗,见对方人多势众便忍气吞声。

      青春期叛逆心理是主因

      在市金平区某中学任教的魏老师由于以前在学校里分管政教工作,经常处理一些学生矛盾,发现“校园暴力”事件当中有很多是“以暴制暴”,许多打架事件等到学 校发现时已经不是“开始”,而是“结果”了,事件的角色也都发生了转变,原来的受害者现在成了“主凶”,原来的“主凶”成了受害者。她认为应该把问题消灭 在萌芽状态。

      事件的起因一般都很简单,要么是一句话不对脾气,要么是生活中有了一点冲撞,或者是因为**同学关系等,当事人受了欺负,有了委屈,不愿意向老师报告,就纠集几个朋友或者同学,甚至是找来亲友、社会青年,将对方教训一顿,“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这种“以暴制暴”的现象在校园里不少,归结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决定的,“以暴制暴”就是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复仇方法,由 于自身见识和思想意识的不成熟,解决问题的方式就缺乏理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一旦造成后果又后悔莫及;其次,教师对于学生之间矛盾的忽视也是造成冲突 升级的一个原因,当问题还在萌芽阶段时,教师对于学生的报告总觉得小题大做,缺乏恰当的处理,结果造成学生对于教师的不信任,以后有了问题也就不愿意告诉 教师了;再次,家长的鼓励和纵容也不容忽视,有些家长生怕孩子在学校吃亏,就鼓励孩子动手,对于暴力行为予以迁就和纵容,这也助长了“以暴制暴”行为的发 生;最后,社会的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剧给了学生不良暗示,社会上、甚至学生邻里之间由于法制意识的缺失导致的暴力冲突,还有一 些横行乡里的各种“霸气”人物的所作所为也误导了学生,使他们把这种错误的处世方式当成了人生的正确选择。

      魏老师建议,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将内容具体化,教会学生处理同学关系的正确方法,特别是要告诉学生和同学发生矛盾时,要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不要自行解决,否则就可能要承担一定的后果。

      学习压力大暴力文化泛滥

      面对着一起起花季少年暴力事件,汕头大学医学院心理学教授、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赖小林认为,应试教育给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了。与此同时“新媒介”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难辞其咎。

      赖教授告诉记者,从13到17岁的敏感时期,大部分青少年都曾有犯罪倾向,在某一时刻都出现过违法的念头,但大多数人并不会真正去犯罪,因为他们的生活中 还有希望,于是他们克制了自己的犯罪欲望。她说,人总是生活在选择之中,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人们都乐意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处在青春期时,**子喜欢打 架,女孩子喜欢大声尖叫或穿奇装异服,这些行为原因是心理性的,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对于一个遭受歧视的“差生”来说,在教育竞争中的失败使他们被 老师或同学打入另册,因此索性自暴自弃,这种在应试教育上和个人生活上的双重失败,具有社会性原因,往往后果极为严重。

      因此,教育体制是青少年暴力重要的社会原因,以分数为本的应试教育容易导致人格扭曲。赖小林指出,那些高中阶段有暴力趋向的学生,经过青春期以后如果有机会进入大学,往往也能正常回归社会。

      学习压力太大是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新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年轻人易受暴力文化影响,比如暴力游戏、暴力电影,无形中提高了年轻人的残忍 度,降低了同情心,对他人的生命有一种漠视。有些**子攻击性本来就比较强,通过这些暴力文化变得变本加厉,找到机会就会发泄愤怒和仇恨。目前整个社会对 于暴力缺乏理性的认识和理解。比如文化市场上对于暴力的分级制度就没有。许多血腥的暴力的影视、游戏等是不应该让孩子接触的,可是文化不分级,这些东西谁 都可以看。另外,中国父母在子女家庭教育上存在的误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思维,将他们引向暴力。赖小林说,多数家长以为只要给了孩子基本生存的物 质条件就算尽了责任,却没有学会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此外,现今的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也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学习怎么样?作业做完了吗?考试了没有?考多少 分?不少家长对独生子女百依百顺,到了孩子遇到矛盾、挫折,能给予的帮助也十分有限,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很少家长能做到平心静气与孩子像朋友一样面对面亲 切交流沟通谈心。

      记者点评:

      是时候重视我们的道德教育,是时候正视目前部分理想缺失、法制意识淡薄的青少年了。但愿青少年自尊、自强、自爱、自励,把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大家都齐心协力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好,让他们的身心健康、愉快成长!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