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TAG >> 少年儿童心理

少年儿童心理问题

  几乎所有的家长经常会忽视少年儿童心理问题儿童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的话,不但会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还可能导致其有不健康的行为倾向。

  一、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处于快速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心变化急剧,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频繁迭出,因此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

  部分少年儿童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不可救药、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委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少年儿童并不是本身有某些缺陷和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上,并由此心灵笼罩上愁云。他们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


  (二)逆反心理

  很多少年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影响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三)孤独心理

  一些少年儿童很少和别人交往,爱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郁闷。有人调查少年儿童的孤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境遇型。由于家庭迁移、升学、转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和意向,变成一名孤独者。(2)自我封闭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天地里。(3)行为方式型。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总是以独处的方式生活、学习,难于了解别人,也难于让别人了解,因而感到孤独。(4)性格自傲型。有的学生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因而滋生孤独。


  (四)嫉妒心理

  在学校里,一部分少年儿童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教师的宠爱,也会引发另一部分少年儿童的嫉妒之心。具有嫉妒心理的少年儿童,一旦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而不能冷静地自我反思。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少年儿童甚至发生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

  (五)惧怕心理

  就少年儿童群体来说,存在着优等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少年儿童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使父母的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忽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就容易产生性格上的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随大溜,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六)唯我独尊心理

  一些少年儿童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自己的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世中,从不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愿望满足不了,就会去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七)贪图享乐心理

  当前求享乐、图安逸、摆阔气、高消费的不良风气在部分少年儿童中越来越严重。这种思想在行为上的表现是: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好吃零食,消费高;衣着讲究,互相攀比。

  (八)厌学心理

  部分少年儿童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造成厌学等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心理有许多矛盾,诸如,渴望尊重与遭受歧视的矛盾,争强好胜与自卑心理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如此矛盾重重的心理,使厌学心理进一步加重。


  二、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稳定、持久、深刻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

  (一)少年儿童的身体状况和自身年龄特点

  体质虚弱、容貌奇特、智力发育不良、先天性畸形、肥胖等身体状况,都是诱发少年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些生理缺陷常常遭到其他少年儿童的围观和嘲笑,从而导致性格孤僻、精神委靡不振、沉默寡言、不和群。

  另外,少年儿童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但又缺乏少年儿童心理素质教育的常识。他们一心指望孩子各科考高分,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另有部分家长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

  (三)学校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当前,由于不少学校还未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另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少年儿童心理上的疲劳和情绪上的不安。不少学校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超负荷的学习量,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而且,在教育方式上,有的学校也存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问题,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

  (四)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腐朽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对少年儿童的心灵起着腐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上坏人的影响、品行不良同伴的诱惑、不良文化的影响,都会给少年儿童带来严重的精神污染,导致心理障碍。

         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但应该给予及时的关注,而且还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只有家长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编辑推荐:[[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练习书法能降低儿童心理焦虑
频繁搬家有伤儿童心理]]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