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
妇科用药
男性用药
儿童用药
老人用药
孕妇用药
肠炎用药
心血管用药
糖尿病用药
肝病用药
肾病用药
性病用药
鼻炎用药
疫苗
润喉药
维生素
感冒药
降脂药
补益药
平喘药
止血药
胰岛素
美容药
跌打药
干扰素
退烧药
麻醉药
增高药
解酒药
打胎药
您的位置:首页 >> 药品 >> 抗寄生虫药 >> 正文

抗寄生虫药物

2009-02-24抗寄生虫药 来源:全民健康网

  在化学治疗药物中,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发展最早。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共列了30多种驱虫药物。已有世界上最早的抗疟药常山治疟与楝实、雷丸、贯众杀三虫的记载。到唐代《千金方》中已列杀寸白虫药方11首。百年后在《外台秘要》中收集可治疗寸白虫的药方达19首,其中常被采用的为芜荑、茱萸、石榴根、狼牙、槟榔、南瓜子、榧子等驱虫药物,这些药物中,如石榴根、槟榔、南瓜子和雷丸等至今仍在应用。17世纪30年代,发生了疟疾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西班牙人在秘鲁发现金鸡钠(cinchona)树皮能治疗疟疾。此后2-3百年间,世界各地都使用金鸡钠。1820年药学家分离出金鸡钠树皮的主要生物碱-奎宁(quinine)。之后2个多世纪奎宁在治疗和预防疟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直至1944年才有化学合成的奎宁问世。德国人经过反复研究合成了扑疟喹啉(plasmochin 1925),开辟了疟疾化学治疗的新纪元。隔了十多年又先后找到了阿的平(mapacrine)和氯喹(chloroquine)。后来又合成了伯氨喹啉(primaquine)。临床上的大量应用,证明氯喹和伯氨喹啉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在1949年又增加了一种疟疾预防药物,即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

    在发现染料类物质具有治疗作用后,砷化合物被用于控制锥虫病、丝虫病和阿米巴病。此后非砷类一些重金属化合物如锑剂、锡、等用于治疗黑热病、血吸虫病和丝虫病等。但因这些药物毒性较大而渐被淘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使抗寄生虫病药物不断更新换代,逐渐转向化学合成药物的研究方向。近十年来,已研制出一些高效、低毒的抗寄生虫药物,取得可喜的成效.如国内研制的青蒿素(artemisinin)及其衍生物和磷酸咯萘啶(pyronaridine)治疗耐氯喹恶性疟疾;国外研制的甲氟喹(mefloquine)具有长效抗疟原虫的特点;吡喹酮(praziquantel)已作为广谱杀吸虫、绦虫药物;苯并咪唑类药物如阿苯达唑(albendazole)、甲苯达唑(menbendazole)为高效、安全的抗肠道蠕虫的药物,前者对旋毛虫病、囊虫病、包虫病也有一定疗效。另外,伊维菌素(ivermectin)具有高效、低毒、抗虫谱广等特点;是继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后的另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药物。

    虽然在发展抗寄生虫病药物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治疗其它疾病的药物相比,抗寄生虫药物尚属有限。并且治疗寄生虫感染的大多数化学药物为杂环化合物,尽管有驱虫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毒性;某些寄生虫特定的寄生部位(如棘球蚴、囊尾蚴等)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另外,在现有的这些药物中,有的口服效果差,需静脉给药;有的毒性大以及幼虫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和存在抗药性问题等。治疗蠕虫感染的药物只有少数几种化合物,而抗性的发展和传播已降低了多数常用药的价值并减少治疗的选择。发现和开发新药已成为战略的必需。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高效、低毒、广谱的抗寄生虫病药物。

  对化疗药物抗虫机制的研究也有一些新进展,如免疫依赖性、抗性逆转等。这些发现给化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对抗药性问题,除了研究新药或联合用药这些传统途径外,还可研究如何逆转寄生虫的抗药性,使之恢复对原已不敏感药物的敏感性。这在疟疾方面已有研究报道。又如,研究化疗的免疫协同作用和免疫依赖作用,有可能借助和利用免疫机制(如细胞因子、抗体等)改善宿主的免疫状况,使增强对某些寄生虫感染的化疗效果。

 

猜你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