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的亚健康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将“健康”定 义为“不但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 社会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体健康十大标准如下:
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⑤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⑥体重适当,体态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在发达国家和城市中, 看似健康的人群中竟然有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也称为“机体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它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 疾病症状,但呈现出疲劳,活力、反应能力、适应力减退,创造能力 较弱,自我感觉有种种不适体验的一种生理状态。亚健康介于健康与 疾病之间,是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又因为其主诉症状多样且不固定,如无力、易疲劳、情绪不稳定、失眼等,也被称为“不定 综合征”。
据“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的有关统 料显示,在我国总人口中,约15%的人是健康的,15%为非健康的 70%呈亚健康状态。简单地说,就是这70%的人通常没有器官、组 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 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 感觉活得很累。
亚健康是一种身体机能失调,它不属于现有的已经明确病因和定义 的各种疾病,但会诱发这些疾病。当处在亚健康状态时,人的免疫功能 将大大降低。亚健康对于人体健康的重大危害早被历代医学研究所证 实。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亚健康归于“虚”,即健康的平衡状态已经被 打破,但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
亚健康状态多种多样,几乎每种疾病都可能有与之相近的亚健康 表现。而亚健康体质的形成,主要源于人体内环境的酸化。引起酸化 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吃了过多高蛋白、高脂肪的酸性食物,此外过大 的精神压力、运动不足、熬夜等也会造成血液酸化,通常亚健康人群 都是酸性体质。酸性体质的人轻则出现亚健康,重则罹患痛风、高血 压、糖尿病、脑溢血、肝硬化甚至癌症等疾病。医学界、包括医学 育界应将工作重点从单纯的防病、治病转到关注人体亚健康和调节 碱平衡上来,使更多的亚健康人群回归到健康者的行列。
酸性体质的危害
1.酸性体质引发的变局
早在20世纪初就有美国人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生命是一场 不在于对世俗、金钱、权力等的抗争,而是在于对抗氢离子(H+)"。
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指数的数值,一般在0~14之间,当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 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健康人的血液呈弱碱性。正常生理状态 下,人体血浆的pH值为7.35~7.45。正常成人动脉血液pH值约为7.40, 而静脉血液中由于含碳酸盐较多,pH值约为7.35~7.37。细胞内液的 pH值比细胞外液低,依代谢旺盛程度而不同在6.0~7.4,平均为7.0。 保持血浆的pH值在7.38~7.42是生命的基本要求,因为很多的代谢过 程(如酶反应)对氢离子(H+)非常敏感。人体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如果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就会发生酸中毒,而pH值高于7.45则为碱 中毒。无论酸中毒或者碱中毒,严重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健康人的血液呈弱碱性,一般新生儿的体内环境都是弱碱性的。在pH值为7.35~7.45的血液条件下,免疫细胞的战斗力最强,人体的免 疫功能最佳。如果血液酸化,免疫细胞的活性将大幅度降低,免疫功能 随之减弱。然而,一些病毒和细菌却是在酸性条件下活性最强。据一项 都市人群的健康调查显示,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大城市里,80%以上的人 呈现不健康的酸性体质。
人体细胞在酸性环境中寿命降低、功能减弱。这样,人体的新陈代 谢就会减慢,废物不易排出,肾、肝的负担就会加大。因此“酸性体 质”者常会感到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 耳鸣、失眠、腹泻、便秘等。如果不加以重视,酸性体质继续发展就会 形成疾病。例如,强酸或酸性盐堆积在关节或器官内引起相应的炎症, 导致动脉硬化、肾结石、关节炎、高尿酸血症、痛风等疾病;强酸与 钙、镁等碱性矿物质结合成盐类,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等;胃肠道酸性 过重引起便秘、慢性腹泻、四肢酸痛,胃酸过多导致烧心、反酸、胃溃 疡等;酸性废弃物堆积,使毛细血管堵塞,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肾炎以 及各种癌症。
研究发现,癌症也与酸性体质不无关系。肿瘤细胞在酸性环境下 特别活跃。日本学者柳泽文正曾做过一个实验;找100个癌症患者抽血检查,结果100个癌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据统计,85%的痛风、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同时,酸性体质的人还容易发胖。
此外,酸性体质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英国牛津大学学者用脑电磁扫描仪测量了42名6~13岁**的大脑皮质中酸的含量,之后用通电的《儿童Wecsler智力量表》对他们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脑液pH值大于7.0比小于7.0的孩子的智商高出1倍之多。他们将人体酸破际 为智商的“化学标记”。因此,给大脑提供一个弱碱性的内环境,将是 提高智商的有效方法。
2.酸碱体质的自我诊断
可通过以下问题进行身体酸碱性的自测。
你是否经常食欲不振?
你是否经常夜里睡眠不好?
你是否经常早晨起床时精神不佳?
你是否每天都感到很疲劳?
你是否不能长时间专注工作?
你是否经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
你是否老是手脚发凉、四肢发麻?
你是否经常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
你是否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
你是否牙跟容易出血、伤口容易化脓?
你是否经常头疼、腿痛、肩酸、腰酸?
你是否经常得皮肤病?
如果上述12道问题中,你有5道以上的答案为“是”,那么你很可能就是酸性体质。除根据上面列举的特征进行自我评价外,还可以去药店买pH值精密试纸自行测试。人体尿液的pH值一般为5.5-6.可在早晨用pH值试纸检查自己的尿液(清晨第一次尿,取中段尿最佳),如果多次发现pH值低于5,表明你可能已属酸性体质。如果有必要的话,还 可以到医院检查确认(如进行血气分析),以便对症治疗。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世界著名医学博士、日本专家筱原秀隆曾说:“人体体液的酸化是 百病之源”。当酸性物质在体内越积越多时,量变引起质变,就会带来 疾病。
我们知道,人体就像一个金鱼缸,这个缸中70%是水,人体所有 的组织器官和近60万亿的细胞就生活在这70%的水中。金鱼缸中的水 一旦污染变质,鱼就会生病死亡。同理,当我们的内环境处于酸化状态 时,细胞就要突变、甚至死亡,组织器官就会发生病变,人就会产生亚 健康状态或者病态。
1.血液酸化与心脑血管疾病
引起高血压有几种原因,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由于体内氯离子偏 多,氯离子就是酸根离子,过多的氯离子使体内血管紧张素I向血管紧 张素Ⅱ转化,造成血管收缩,从而引起高血压;三是由于血脂偏高,使 血管硬化,造成血管腔变窄,从而引起高血压。所以说,高血压和酸性体质有着密切关系。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情绪激动、饮食不当、摄入过多的脂肪、吸 烟、嗜酒等,都会导致内环境紊乱、代谢失常,导致高血脂、高血压和 脑血栓等。蛋白质代谢产生很多氨基酸,脂肪代谢可产生很多脂肪酸, 虽然酸性物质在人体内产生,它可以用碱性储备将酸性物质中和。但若 过多食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类饮食,造成酸性物质积累,使人体内 环境紊乱,致酸性体质的形成。酸性体质下,脂肪代谢障碍,胆固醇、 甘油三酯升高,血液黏稠,流速减慢,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氧化后的胆 固醇等类酸性物质长期积累在血管壁上,若栓塞发生在脑动脉中就会致 中风;若发生在冠状动脉就会导致心肌梗死,这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病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抛 粉装病成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而有之。罹患糖尿病时,高浓 的血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睛、肾胜、心脏、血管、神经)的 性害和功能胶得。糖尿病的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 中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 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随机调查结果显 示,由于身体不适、然后体检发现糖尿病的患者,都伴有身体酸软无力 的症状。
2.血液酸化与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糖、脂代谢紊乱性疾病,糖、脂代谢紊乱会在体内产 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破坏酸碱平衡,并影响胰 岛素的活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pH值每下降0.1个单位,胰岛素 活性将下降30%。而胰岛素活性的降低会加剧脂肪和糖的代谢紊乱,从 而产生更多的酸性物质,导致胰岛素的活性进一步下降,由此形成血液 酸化的恶性循环。另外,糖尿病的并发症也都是由于酸性体质引起的, 如糖尿病酮体酸中毒、乳酸中毒、视网膜病变、下肢麻木、大血管病变等。
3.血液酸化与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 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骨折的三个典型部位是人体的椎体、前臂和髋部。
在导致骨质疏松的诸多因素中,公认的有遗传、内分泌、营养、年 以及免疫等多种因素。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人体激素达8种之多,分别是雌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甲状腺素、雄激素、皮质类固的激素、生长激素等,尤以前4种激家最为重要,特别是性激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妇女的影的更为明显。
近些年发现骨质疏松的患者呈年轻化趋势,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体育 锻炼,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大量喝碳酸饮料、喝咖啡、抽烟等。尤 其是年轻女性,为了保持身材盲目减肥,为了皮肤白皙拒绝日晒,这 些都成为导致骨质疏松的祸根。钙、磷、蛋白质、微量元素(氟、镁、 锌)、维生素C、维生素D等的缺乏与骨质疏松密切有关,其中尤以钙、 磷两种元素的缺乏及比例失调为主要原因。由于消化道对钙的吸收功能 减退,使骨钙的分解增加,导致体内钙的收支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 体液酸化加速了骨钙的流失,因为当人体体液偏酸时,血液中的钙与酸 性物质结合生成钙盐,使血钙浓度降低,为了维持血钙浓度的稳定,骨 骼中的钙就会溶解补充到血液中。因此,血液中的酸性物质越多,消耗 的血钙就越多,骨钙的溶出量也越大,骨质疏松就越严重。
4.血液酸化与癌症
癌症是致病因子促使细胞突变产生的。人体每天大约产生1万个癌 细胞,但由于人体免疫细胞能及时将癌细胞吞噬,所以一般人不会患癌 症。人体免疫细胞发挥作用的最适宜pH值为7.35~7.45,这时免疫细 胞的战斗力最强。当人体的pH值下降,免疫细胞的活性随之降低,而 癌细胞的活性却得以增强,不能及时被免疫系统发现和消灭。癌细胞适 宜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发展,当血浆的pH值为6.85~6.95时就易形成癌 症。同时,酸性体质十分有利于癌细胞的转移。癌细胞产生的毒素也是 酸性的,不但破坏人的免疫功能,而且产生剧烈的疼痛,癌症病人的健 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受到严重损害。据21世纪初的研究报道,感染SARS 病毒,免疫防线被击破的病人的体液几乎也都是酸性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生物化学家OttoWarburg博士(1931)认为缺 氧的环境使正常细胞癌变,而体液酸化是导致缺氧的主要因素。预防癌 症的秘诀十分简单,就是常吃碱性食物以防止酸性废物的累积,因为酸 化的体液环境是正常细胞癌变的肥沃土壤,而调节酸碱平衡是预防癌症 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5.血液酸化与痛风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高,或者是由于肾脏排泄尿 酸减少,从而引起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其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高 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痛风、慢性痛风(石性痛风)四 个阶段,偶尔也会出现痛风性肾病,约10%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会自然发 展为痛风。尿酸盐沉积是痛风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也是急性痛风性关节 炎的诊断依据。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糖原累积病、肾功能不全、血液病和药物等有关。
西医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主要选用四种药物: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 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镇痛药。这些药物虽然消炎止痛的作用快,但 在抗炎止痛的同时并没有降尿酸的作用,且治疗费用高、毒副作用相当 明显。近年来,应用中医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临床报道日益增 多,主要集中在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促进尿酸排泄、抗炎镇痛等几 个靶点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痛风的发生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同 时又与血液酸化相关联。而目前针对急性痛风病症特征,在抗炎、镇 痛、降尿酸、防止血液酸化和尿酸盐晶体形成等多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 的中成药或组合物仍为空白。
6.血液酸化与慢性肾病
在临床上,肾病包括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过敏 性紫癜肾炎、红斑狼疮肾炎、痛风肾、IGA肾病、肾病综合征、膜性肾 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囊肾等,当这些疾病迁延难愈时间超 过三个月,患者尿液和相关血液指标出现异常,肾脏病理学、影像学发 现异常,或肾脏的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低于60%时,都可统称为“慢性 肾病”。慢性肾病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导致病情恶化进展,则将发展 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直至尿毒症。
慢性肾病的发病率和检出率正逐年增高。肾脏是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的重要器官之一,而代谢性酸中毒是慢性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慢性肾病2期,患者即出现肾小球滤过的酸性代谢产物减少,发生磷酸 根、硫酸根、乳酸、尿酸等固定酸的滞留。随着慢性肾病的进展,代谢 性酸中毒的发生逐渐增多且逐步加重,几乎所有慢性肾病5期患者均会 发生酸中毒。近年研究发现,代谢性酸中毒是介导慢性肾病进展的重要 因素之一,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治对于延缓慢性肾病进展、降低心血管事 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人体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与通路
毋庸置疑,人体的酸碱平衡是性命攸关的事情。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一个成年人的身体大概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生存在体液(主要为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中, 体液正常的酸碱平衡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必不可少的条件。细胞在新陈 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如乳酸、二氧化碳等,同时也产生少量的碱性物质。
虽然体内的代谢产物酸多碱少,但机体具有强大的调节体系来维持 内环境的酸碱平衡。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就好比一台设计精巧的机 器,酸碱平衡的维持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血液的缓冲体 系、肺的呼吸作用和肾脏的排泄作用三者紧密配合来完成的,要变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二氧化碳浓度、相关电解质浓度、总弱酸浓度是三个调节血浆中 pH 值的独立变量。血液pH值、健康和疾病的变化,都经历这三种变量 的影响。人体对血液酸化的防御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条通路。
1.物理化学的缓冲
小肠是最先参与酸碱平衡调节的器官,虽然它并不直接产生酸或者 碱,但可以通过调节对食物中碱离子(如镁、钙、钾等)的吸收来维持 酸碱平衡。大肠也能调节含硫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的吸收。食物经由消化 系统完成代谢反应后生成氢离子(酸)或者碱离子,并释放到血液中。
血液面对从肝脏涌来的大量“酸”和“碱”毫不惧色,因为血液中含 有碳酸氢盐、磷酸盐、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 系统,维持血液pH值的相对稳定。其中,血浆中以碳酸氢盐缓冲体系 最为重要,红细胞中则以血红蛋白缓冲体系最为重要。这种物理化学的 缓冲是一种瞬时的调节作用。
2.呼吸补偿
肺的呼吸作用通过增加或减少二氧化碳(CO₂) 的排出量来控制体内碳酸(H₂CO₃)的浓度,这种控制受延髓的呼吸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调节。血液中的氧分压(pO₂) 和二氧化碳分压(pCO₂) 及pH值的变化都能引起化学感受器的兴奋或抑制。延髓 的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接受pCO₂和pH值的刺激,而且对血液中的 pCO₂ 的变化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当血浆pCO₂增加或pH值下降时,呼 吸中枢兴奋,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将过多的CO₂排出体外,使血浆HCO₃ 下降;而当血浆pCO₂下降或血浆pH值上升时,呼吸中枢受抑制, 呼吸运动变得浅而慢,使血浆保留较多的HCO₃ 。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 受血浆pO₂变化的刺激,pO₂ 越低,呼吸频率越快。呼吸补偿机制是通 过肺泡换气和CO₂ 后续变化来控制血浆CO₂ 浓度,使血浆pH 值趋向正常 值。这是一种即时的调节作用,酸碱失衡的状态不能完全恢复。
3.肾脏补偿
人体的肾脏像一个小泵,主要通过排出和回收酸性或碱性物质来调 节血浆碳酸氢钠(NaHCO₃) 的浓度。当血浆NaHCO₃浓度下降时,肾脏 加强排出酸性物质以及加强NaHCO₃的重吸收;而当血浆NaHCO₃浓度 过高时,则增加碱性物质的排出量。肾脏具有相当强的排酸或排碱能 力,通过Na'/H*交 换 、NH₄'/Na*交换以及K'/Na*交换作用来调节酸碱平 衡,通过肾脏H+排泄而控制血浆碳酸氢盐浓度、碳酸氢盐的再吸收和 生产,其调节速度虽然比呼吸补偿慢,但调节效果更彻底。通过肾脏补 偿作用,酸碱平衡可以恢复。
文章出自《青梅与人类健康》,张英、来梦婕 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书号:ISBN978-7-5067-7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