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葡萄酒造假,在当地早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即便在业内,民权假葡萄酒也是小有“名气”。春节前夕,央视的曝光,给了当地造假企业当头一棒。
在对事实本身关注的同时,《经济视点报》用了大量时间走访了尽可能多的专家和业内人士,以寻求民权葡萄酒产业从造假到塑造品牌转型的路径选择。
葡萄酒不含一滴葡萄汁,生产企业肆无忌惮地“傍名牌”,民权葡萄酒产业这种“掩耳盗铃式”的繁荣走到了尽头。
2007年2月3日晚9时30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南省民权县六家葡萄酒厂,违反国家标准,用水和酒精、糖精、香精等添加剂勾兑所谓的100%原汁葡萄酒。
一夜之间,民权葡萄酒的声誉严重受挫。民权出产的葡萄酒,不论是否在被曝光之列,都相继被经销商通知“撤柜下架”。
随即,当地政府和企业也为此展开了公关,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负面影响的扩大。但是,对民权葡萄酒产业来说,其危机并没有过去。
错位的政府公关
政府公关可以有效控制负面影响的扩大。但是,要恢复市场的美誉度,更需要一系列积极、务实的措施。
2月3日,民权葡萄酒被曝光当天的夜里,当地政府对涉及的6家企业和国家质监总局要求整顿的8家企业采取“零点行动”,对涉及产品质量问题的12家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查封库存成品4200件,半成品38000余瓶、色素3箱、各类商标若干和部分食品添加剂。
对于这一成果,民权县有关领导要求,“由县新闻宣传部门将我县‘零点行动’情况制成光盘,报送中央电视台、国家质监总局等部门,尽最大的努力消除不良影响。”
2月4日上午10时20分,民权被曝光的第二天,当地政府又再次加强治理整顿力度,将6家葡萄酒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食品卫生许可证全部暂扣,又查封库存成品2900件,包装箱、标志、标签近4万套。
民权县有关领导同样要求:新闻部门继续与中央电视台联系,将我县治理整顿葡萄酒行业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情况刻制成光盘送中央电视台,接受其监督。同时,与国家质检总局联系,争取在《中国质量报》上刊登该县治理整顿葡萄酒行业的文章,挽回影响。
2月6日,民权被曝光的第四天,《经济视点报》记者赶到民权。此时,各部门已经被民权政府要求“统一口径”。民权县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副县长一班人马也已经赶到北京,向中央电视台“汇报”整改情况。
从一系列行动来看,在民权葡萄酒产业遭遇曝光之后,当地政府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了一场危机“公关”,以尽可能降低曝光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这一系列活动也最终取得了效果。2月8日早上,民权被曝光的第六天,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朝闻天下》栏目,以河南、山东整顿葡萄酒企业为题,对“民权县采取严厉措施治理整顿葡萄酒业”给予正面报道:民权县政府采取行动对葡萄酒行业进行了治理整顿,要求各葡萄酒生产企业部分产品就地封存,一律不准外运,等待检验结果。对涉及产品质量问题的久丰、旭阳、中粮、新五丰、小乔、宝玉等14家企业进行停业整顿,查封部分成品9300多件,并对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调查。
这次报道,似乎印证了当地政府危机公关的成功。但也仅仅局限于危机公关,这次事件似乎并没有为当地的政府人员带来更深的思考。
2月9日,《经济视点报》记者联系采访该县里主要领导的过程中,一位工作人员信心十足地说:“中央电视台已经对我们进行了正面报道,事情马上就过去了!”
中央电视台似乎成了这次事件的主角,只要把这一关掩盖过去,市场就万事大吉啦。难道事情真的马上就要过去了吗?
显然不是。尽管民权政府的公关有效地控制了负面影响的扩大。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积极措施,重塑市场信誉。这恰恰是未来民权葡萄酒产业的难点所在。
急功近利下的监管缺位
政府的护短行为,虽然保护了一些企业的利益,但也使民权葡萄酒产业丧失了培育知名品牌的可能;在此次曝光过程中,虽然只有6家被曝光,但却使整个行业遭殃。
在民权,相当多的企业,咬着知名品牌,竞相打擦边球。从注册商标到产品外观设计,都肆无忌惮地仿冒。更有大量作坊式小厂,根本就没有储存葡萄酒的能力和发酵工艺。
记者实地采访看到,在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小乔酒业、华夏长城、中粮华夏长城,所谓的厂也就是几间红砖瓦房,院里院外堆积着成麻袋的瓶子,完全无法和想像中的葡萄酒厂对等。就是在这些院子里,可以造出法国顶级葡萄酒品牌“奥丝曼酒庄”,可以制造出“人民大会堂”特供酒。
2月3日,6家企业因质量问题被曝光,民权县整个葡萄酒产业的声誉遭受重创。
2月7日,当地葡萄酒行业协会和一些未被曝光企业,指责媒体“说民权没有种植葡萄是失实的,说民权人不喝民权葡萄酒也是失实的。”他们试图联合起来,公证自身清白,化解危机。
但是,这些未被曝光者,也并非没有问题。
2005年前后,民权当地一些企业生产的葡萄酒就在销售地遭遇“质量不合格”的通报。仅2006年第四季度,就有多家企业的产品被公告“不合格”。
2006年10月,标注为“金民权”佳和葡萄酒有限公司的一款葡萄酒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被通报。
2006年12月标注为河南省民权“天裕”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的一款葡萄酒,被湖南省质监局抽检并公告为“不合格”。
2007年1月9日,标注为河南省民权县故道葡萄酒有限公司的一款葡萄酒和标注为河南省久丰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的一款葡萄酒同时被濮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列为“不合格”。
除此之外,标注为民权县葡萄酒有限公司、河南民权“金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中国·民权县葡萄酿酒有限公司、中国民权印象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中国民权华夏长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的一些葡萄酒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被公告“不合格”。